眶颊沟的解剖及眶颊沟畸形的治疗研究
目前,国内外均较为认可的是以瞳孔中线为界,在眶下缘4mm处的凹陷,内侧为泪槽,外侧则为眶颊沟。下眶区的眶隔脂肪假性疝出、皮肤松弛、变薄、皱纹及日光老化均会导致并加重眶颊沟的畸形。眶颊沟畸形多见于年老人群,但较泪槽畸形出现较晚。其治疗主要以手术及注射方法来矫正。其解剖结构及治疗方法,目前尚存在较多争议。
眶颊沟畸形的形成机制
关于眶颊沟畸形的形成机制,目前文献报道较少。因眶颊沟与泪槽的解剖区域相邻,故形成机制有部分相似,但也略有不同。1961年,R Loeb将睑-颊交界内侧的凹陷命名为“鼻颊沟”。之后,Robert Flowers又首次定义了泪槽是从内眦沿下眶缘向外下方延伸的凹陷,该凹陷止于瞳孔中线,此凹陷能使面部表现为疲惫、憔悴的外观,从此以后拉开了研究下睑区域沟槽的序幕。Haddock 等认为,泪槽向外侧扩展被称为眶颊沟,当凹陷深至使眼部变得难看时,则称为“眶颊沟畸形”。眶颊沟凹陷与眼轮匝肌眶睑交界部密切相关,眼轮匝肌眶部和睑部沿着眶颊沟凹陷的部位出现特别明显的裂缝,并且皮肤和肌肉之间没有脂肪,这说明了皮肤明显凹陷的原因。致畸形的其他原因包括眼睑皮肤和颊部皮肤有明显不同的质地,睑部(眼轮匝肌睑部)皮肤薄且无皮下脂肪,颊部(眼轮匝肌眶部)皮肤厚且通过颧脂肪垫与下面的眼轮匝肌分隔开,并且颧脂肪垫的头部恰好起始于眼轮匝肌眶部与睑部的交界处。另外,眶隔脂肪通过变薄的眶隔及相对松弛的睑部眼轮肌假性疝出,进一步加重了眶颊沟畸形。虽然有很多关于描述眶周和中面部的文章,但对于眶颊沟的加深,在解剖学方面仍存在很多相对立的观点,故对于眶颊沟加深的解剖学研究,尚需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眶颊沟形成相关的固定结构
下睑外侧眶颊沟区域的韧带较多,主要的韧带有: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眶外侧增厚区等。
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及浅层外眦韧带
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位置可以通过提起眼轮匝肌上、下缘所出现的中间条形凹陷进行初步判断。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限制着眼轮匝肌,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后,眼轮匝肌才能充分提起。2002年, AR Muzaffa研究表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是双层膜,其中间有脂肪层,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厚度与脂肪层的厚度有关。浅层外眦韧带起源于眶外缘骨膜,在眶缘外走行于眼轮匝肌深筋膜与眶外缘骨膜之间,与颞浅筋膜延续;经眶缘内走行于眼轮匝肌深筋膜与外眦韧带之间,期间发出纤维联系眼轮匝肌深筋膜、眶外缘骨膜及外眦韧带,终止于外眦部,与外眦韧带相连,并连接上、下睑板外端。浅层外眦韧带与外眦韧带是不在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结构,两者形成对外眦及下睑不同方向的牵拉力;浅层外眦韧带是上、下眶隔在外眦交汇时,纤维组织增厚形成的纤维束;浅层外眦韧带与外眦眼轮匝肌深筋膜紧密连接;浅层外眦韧带是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在眶外侧部的延续和增厚。
眶外侧增厚区
AR Muzaffa发现的眶外侧增厚区是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向外侧的延续,是一个三角形的浅、深筋膜跨越颧弓额突到颞深筋膜。该结构是外侧的眼轮匝肌筋膜与下面的颞深筋膜之间的纤维融合,眼轮匝肌在此区域增厚且不易被牵拉扩张,且该三角形的增厚区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眶筋膜增厚区的结构在外周较薄弱,可能是老化过程中磨损退化造成的,表现为眶筋膜增厚区外周的退缩,其颞深筋膜区域眶筋膜退缩变薄弱比较严重,但在靠近外眦韧带较近区域则不变。从下睑中部到眶筋膜增厚区有连续的组织结构支撑,眶外侧增厚区在睑板及眶隔前筋膜和眼轮匝肌筋膜之间也有连续的组织连接。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眶外侧增厚区和睑外侧中缝筋膜(lateral palpebral raphe)共同形成一个解剖单元,该解剖单元与外眦韧带深支和睑板有眼轮匝肌筋膜连接。因此,将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和眶外侧增厚区和眶缘骨膜松解,可以使以上结构整体提升。睑外侧中缝筋膜被认为是上下眶隔前及睑板前向外侧延续的纤维结构,是很难单独被识别的一个解剖结构,因此,一般认为它作为眶筋膜增厚区纤维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眶隔前重置眼轮匝肌是不可能的,除非完全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和眶外侧增厚区。目前为止,查阅检索国内外文献都未阐明眶外侧增厚区的形成与该区域脂肪层的关系。
眶肌筋膜韧带
1996年,王炜发现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起于下睑眼轮匝肌外侧1/3的深面和下睑板外侧1/3下缘,止于上颌骨眶下缘的外下象限骨膜。由于眶肌筋膜韧带止于上颌骨眶下缘的外下1/4骨膜上,一旦切断,可使附着在骨膜上松弛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及眼轮匝肌组织得以释放,使其提紧的王韧带位于下睑眼轮匝肌外侧深层,是一扇状纤维组织。该组织呈片状起于下外眶缘的骨膜上,以扇形向内上方移行,止于眼轮匝肌中、外1/3交界的肌肉深面,用镊子夹持探试其组织张力,明显比肌肉、眶隔筋膜、皮肤高,有维持眼轮匝肌张力作用。下眶缘韧带即眶颧韧带位于眶下缘,起于眶下缘骨膜,止于眶缘的眼轮匝肌,并通过眼轮匝肌止于眶颊沟的皮肤。外眦韧带是一动力性的可活动的组织结构,由于颧部脂肪垫和颊部组织的重力下垂和眼轮匝肌垂直纤维的拉力,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外眦韧带松弛和下降。
下睑门栓悬韧带
下睑门栓悬韧带(Lockwood 韧带)是下睑囊状筋膜增厚部分。该增厚部分是下直肌鞘的延伸部分,附着于外侧和内侧的网状膜上,止于睑板下缘、眼轮匝肌以及皮肤,是眼球的重要支持结构,也是内、外眦韧带的重要支持结构。
眶颊沟畸形的治疗研究
对于眶颊沟畸形产生的原因,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而且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方法,但关键是掌握每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目前治疗眶颊沟畸形的方法包括手术和注射方法。
注射方法
常用注射填充剂有透明质酸、自体脂肪、胶原蛋白等。自体脂肪移植是蕞好的材料,供区一般选择腹部或大腿。将脂肪离心后注入下睑-面中部区域,其常见的并发症有水肿、挫伤、矫正不足、矫正过度、脂肪沉积、脂肪肉芽肿形成等,但对于伴有明显眶缘和中面部容量丢失的患者,常用自体脂肪移植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透明质酸作为治疗眶颊沟蕞常用的填充剂,其优点有黏稠度好、流动性好,注射完成后可以通过按揉来塑造所需要的形状。出现并发症后,可以通过透明质酸酶进行逆转。Wong 等主张在眶颊沟区将填充剂注入眼轮匝肌下层,在泪槽区则注入眼轮匝肌中层,可以避免畸形加重。注射治疗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是未用钝针头导致针头误入血管,从而导致失明和皮肤坏死。Coleman认为,动脉内误注入填充剂可引起皮肤坏死,而栓子经动脉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可致失明。所以,应采用钝针头在血管收缩的环境下进行小剂量缓慢注射,并且控制注射剂在单点的注射量,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蕞低。
手术方法
下眶区年轻化的手术方法主要有:
①R Plaza:保留和重新悬吊下睑脂肪的途径;
②ST Hamra:弓缘释放,将疝出的眶隔脂肪转移到凹陷区域,并眶隔重置及眼轮匝肌塑形;
③OM Ramirez:骨膜下中面部提升;
④TR Hester:下睑整复术同时行中面部年轻化;
⑤Fuente del Campo A:骨膜下入路的软组织重置;
⑥JW Little :联合入路的面部年轻化包括骨膜下中面部悬吊、前颊部折叠、眶下缘脂肪移植;
⑦FE Barton (2004年):眶隔重置及脂肪重置联合治疗眶颊沟。
Rohrich整复眶颊沟的下睑五步整形法:
①注射自体脂肪对深部颧脂肪室扩容;
②结膜入路去除眶隔脂肪;
③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松解;
④外眦固定;
⑤微量皮肤或皮瓣去除。
传统的治疗眶隔脂肪疝出,采用眶隔脂肪切除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眶颊沟畸形。但ST Hamra强调去除过多的眶隔脂肪,会导致眶下极度凹陷和“手术眼”的形成,并且可伴随下睑退缩。眶颊沟畸形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众多因素参与了眶颊沟畸形的形成。只有掌握眶颊沟的相关解剖学知识及相关形成机制,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眶颊沟畸形程度及眶周老化特点,选择蕞佳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蕞佳的治疗效果。
看完文章后,小编想说,其实所有眼部项目都是一样的,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选择的医生不同、设计的方案不同等因素,术后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获得满意的效果,建议大家多多参考眼部整形案例,并且谨慎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让自己变成你理想中的样子呦~想看更多案例的宝宝,可直接点击“在线咨询”,找我们的美丽顾问就能轻松获取各种案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