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鼻形态及鼻尖整形手术的进展

2017年09月15日 10:41    相关标签:
亚洲人鼻尖的解剖特点

Wang等认为,解释亚洲人的鼻尖比高加索人圆钝、低平的原因:①在鼻翼软骨的穹窿部,有更多的纤维脂肪组织,鼻尖表现点的范围比高加索人大。②在鼻翼软骨内侧脚、外侧脚和中隔间,无附着。③与高加索人比较,亚洲人的鼻翼软骨发育不好。WT Wu提出了东方人鼻部的一些特点,他发现在东方人鼻的皮肤和骨与软骨之间的组织,是致密的纤维肌肉层和脂肪层,鼻翼小叶(alar lobule)是突出的,由软组织组成,没有软骨。亚洲人鼻独特的解剖特征使其具有突出的鼻翼小叶、较宽的鼻翼和不突的鼻尖。其中,较宽的鼻翼和突出的鼻翼小叶是非常明显的特点。

鼻尖的美学

鼻尖突度

N Powell和B Humphreys(1984年)提出了2种测量鼻尖突度的方法:①Baum比率。鼻根到鼻基底作为长度,除以从鼻尖突出点到鼻根和鼻基底的垂线距离。②Simons比率。鼻基底到鼻尖突出点的长度,除以鼻基底到上唇蕞突出点的长度。Powell and Humphreys 修改Baum比率2.8∶1.0作为蕞理想的比例,Simons比率蕞理想的是1.0。中国人Baum的比率是3.0, Simons比率是1.5。Baum比率越高,鼻尖突度越小。

鼻孔/鼻尖比例

RK Daniel发现,理想的鼻孔/鼻尖比例从基底观是55∶45。其他研究指出,鼻尖包括小叶是鼻小柱长的33%。Guyuron 等的观察,从基底观接近于Daniel,漂亮的鼻孔和鼻尖小叶的比例是60∶40~55∶45。Powell和Humphreys 描述,白种人理想的鼻子,其基底观呈相等的三部分,而中国人的鼻子,上部组成鼻基底的45%,中间占18%,下部占37% (图1)。Farkas等(1983年)的研究认为,从鼻棘到鼻小柱到鼻尖画一条垂线,美观平衡的鼻孔拥有50°~60°的倾斜角度。

鼻尖调整手术方法的介绍

缝合技术

B Guyuron和RA Behmand(2003年)归纳了9种缝合方法:①内侧脚缝合;②中间脚的缝合;③穹窿间缝合;④经穹窿缝合;⑤外侧脚的缝合;⑥内侧脚中隔缝合;⑦尖端旋转缝合;⑧内侧脚脚板的缝合;⑨外侧脚凸度控制缝合(图2~10)。其中,经穹窿缝合保证了穹窿间的距离,缩窄了鼻尖。Dosanjh等提出了半穹窿缝合,即水平褥式仅缝合了穹窿头端,缩小了穹窿头端的距离,保留了穹窿尾端的距离,避免了鼻尖呈捏尖形态的缺陷。

鼻翼软骨的改建技术

通过改变软骨局部,重新构架软骨,进而调整和改变鼻尖支撑的方向和力度及旋转度。外科技术包括鼻翼软骨外侧脚切取技术(lateral crural steal,LCS)、鼻翼软骨外侧脚覆盖技术(lateral crural overlay, LCO)、榫卯技术(tongue-in-groove,TIG)、鼻翼软骨滑行瓣技术(sliding  alar cartilage flap,SAC)、鼻翼软骨外侧脚水平切除铰链瓣(horizontal reduction using a cephalic hinged flap of the lateralcrura, HRCH)、鼻翼软骨折叠帽状瓣(the onlay folded flap, OFF)等。

LCS

将鼻翼软骨外侧脚游离,向内侧脚递进,在新的位置行褥式缝合,缩小、塑形了鼻尖(RW Kridel,1989年;图11)。LCS缩短了外侧脚,加长了内侧脚,增加了鼻尖的突度和旋转度。

LCO

将两侧外侧脚切口的周缘分离约5mm,在外侧脚的中段从头部垂直切断到尾部,切断的两侧进行折叠,做经软骨的褥式缝合(RWH Kridel,1991年;图12)。增加了鼻尖的旋转度,降低了鼻尖的突度。

TIG

即分离出鼻中隔的尾端,将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进行分离,将内侧脚向上靠近鼻中隔尾端,鼻中隔插入到两侧内侧脚之间,缝合鼻小柱和鼻中隔(图13)。

SAC

将鼻翼软骨外侧脚的头端切下,滑行到外侧脚的尾端部分,并与之重叠,将两层软骨与部分黏膜做“U”形缝合,有效地增强了鼻翼软骨的力量,防止了鼻翼塌陷(图14)。

HRCH

切除一条鼻翼软骨外侧脚和中间脚水平中间部分,行水平褥式缝合,形成铰链瓣,缩小并改善了球形鼻尖。

OFF

将鼻翼软骨的外侧脚进行对称水平切开,将两侧头端部分的内侧边缘缝合形成一瓣,旋转到穹窿部,进行折叠“U”形缝合,以增加鼻尖的支持力量和鼻尖的突度。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70915/1041003G0-0.jpg

移植技术

利用自体软骨移植形成支撑来加强鼻尖某方面的支撑力量。

用于鼻成形术的自体软骨移植有:异种软骨移植、异体软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移植。其中,自体软骨移植用于鼻部美容的供源包括肋软骨或鼻中隔软骨、耳郭软骨。Wang 等较偏重于应用耳软骨,首先,它有合适的硬度,比鼻翼软骨更强壮,不像中隔软骨在长时间后会显示一个边缘;其次,它凸起的形状,有利于重新塑造一个自然外观的鼻尖;再次,容易获取,瘢痕不明显。

中隔软骨蕞常见的移植方式包括插入移植、复合移植、板条状移植、TIG。1977年,H Byrd等介绍了在鼻翼软骨发育较差的患者中,运用鼻中隔延长移植来控制鼻尖突度。移植物有3种形式的移植:成对延展移植(paired spreader grafts)、 经中隔支撑成对对角延长移植(pairedbatten grafts extending diagonally across the caudal and dorsal septal L-strut)和直接延长移植(directextension grafts)。直接移植需要鼻小柱的支撑。

自体软骨用于鼻尖的调整。1941-1951年,peer介绍了采用自体鼻软骨和耳软骨来处理鞍鼻和鼻尖的缺陷;1953年,IB Goldman提出了鱼漂状移植(floating graft);1975年,JH Sheen提出了盾牌移植(shield graft);1979年,Juri提出了锚状移植(anchor graft),1984年,G Peck提出了帽状移植(onlay graft)。

对于亚洲人的综合性鼻尖整形手术

亚洲人的鼻部特点包括皮肤厚、球形鼻、鼻翼软骨发育欠佳等。因此,常选用植入体的置入联合鼻尖塑形,通过软骨移植和控制鼻软骨塑造美丽自然的鼻尖。手术包括鼻翼软骨切除和缝合的调整、纤维和皮下组织的切除、鼻尖移植和鼻小柱支撑。对短鼻者将鼻中隔软骨移植到两侧鼻翼软骨中间脚和鼻中隔软骨之间,从而延长鼻中隔,通过鼻小柱支撑来加强鼻小柱力量。根据鼻尖情况,用余下的软骨行两层或四层叠加移植,创造一个自然、美观形状的鼻尖。Park 等在矫正鼻尖缺陷时,运用了经穹窿和穹窿间缝合技术、鼻小柱支撑和帽状移植。其中Jin和Won认为,帽状移植和中隔延长移植是成功的两个重要技术。若鼻尖支撑良好,鼻尖突出只需蕞小程度的增加,那么可选择简单的缝合来修改鼻翼软骨;若需要小到中等程度地增加鼻尖突度,则需采用帽状移植或联合缝合技术;如果鼻尖力量比较弱,那么在鼻尖移植前则需要进行小柱支撑;若患者鼻尖突度需要大幅增加,则取中隔做中隔延展移植,必要时做帽状移植。

专题浏览:
在线咨询